唐志华:后疫时代,我们需要会呼吸的建筑

2022-05-26 作者: 市场品牌推广部



每一次疫情反弹,都是对城市安全防线与公共生活的挑战,也引发设计师不断反思建筑与人,以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。


今天,我们邀请到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、集团总建筑师唐志华,以“会呼吸的建筑”设计思考探讨后疫情时代下深圳的建筑发展。


唐志华

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、集团总建筑师

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产品总负责人

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

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

深圳大学客座教授




01.

由内而外

建立起建筑与环境的关系


Q:疫情的反复冲击下,人们不断调整对生活节奏的适应,您觉得当前建筑设计有什么变化趋势?


唐志华:确实,疫情给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巨变,但对疫情的思考不能局限其本身。在《光辉城市》演讲中我也谈到,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,中心大城市无不面临空间有限、人多地少的现实,使得高密度城市格局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而高密度居住的背后,是人们复杂、多元需求的“高密度”。


同时,因为疫情长时间封城、封区、封楼,人们生活范围被局限在某一片区内,甚至长时间居家办公。此时,自由开敞、链接自然的空间成为一种生活必需。创造更多与自然对话的自由空间,为城市提供“会呼吸的建筑”,也成为设计需要思考并贯彻实践的重要议题。




Q:如何理解自然在建筑设计语境中的重要性?

唐志华:我一直认为,建筑本身与自然紧密相关,建筑设计理应遵循自然,在与自然交互中建立和谐互动关系。这是有深厚原因的:


首先,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。传统建筑以木构为主,亭、台、楼、榭、坊、骑楼等,无不重视人与自然关系,房间与园林、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在各种灰空间中消融,相比西方的石头建筑体系,更加自由灵动。


其次,深圳地处岭南,高热多雨的气候特性适合绿化种植,而垂直绿化作为一种可以实现的、契合深圳气候的设计方向,不仅可以打破当前各类型建筑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现状,也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可发挥的创作空间。


最后,疫情暴露了当前建筑对空调的过度依赖与资源浪费,而通过冷巷、中庭、骑楼和绿化等链接自然的设计手法,为建筑提供良好通风系统同时,也减少能源损耗。


总而言之,建筑师或许应该由内而外重新思考设计逻辑,在室内空间里创造更多与室外、与自然的联系。

唐志华手绘“架空空间”

CAPOL Dream Office 垂直绿化

深圳龙华人才街区 垂直绿化




02.

设计师的创作

应基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迭代


Q:疫情让我们更需要自然,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,有哪些需要注重的设计点?


唐志华:当下住宅热议的背后,其实是疫情之下人们对住宅功能空间的需求变化。我们越来越认识到,住宅不仅是生活的空间,也是独立思考与办公学习的场所。


首先应该被关注到的设计空间,是阳台。作为人和自然交往的居住空间的延伸,设计师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阳台比例、种植绿植打造空中花园,让阳台成为室内与室外的模糊地带。阳台上的繁茂植物,在通往户外的窗口上自由生长,既带来遮阳效果,也确保了沿街住户的私密性,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的拥抱,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。


另外,露台、屋顶花园等公共绿色空间,应该适当增加,形成整体呼应,营造自由呼吸、灵活生动的住宅立面,为建筑赋予个性,由内而外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存。


伊甸园公寓 | 贵安·花语墅(图源网络)

福天3S生态智能创新建筑(图源网络)

妈湾15单元公寓,缝合城市绿脉,打造前海低密度生态花园社区



Q:回归到现状,您是如何看待深圳居住建筑?


唐志华:在城市高密度化和居民需求多元化趋势下,近十几年深圳房价高升,居住建筑设计的规范限制也越来越严格,导致住宅产品非常相似。这种环境下设计师能做的工作,没有基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迭代而进行整体空间创作,而仅仅只是将建筑表皮公建化、幕墙化,导致很多居住建筑趋同、同质化。久而久之,设计师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逐渐缺失,人们与自然的对话空间也越来越少。


这也反映了管理上的不足。部分政府部门为应对快速建造的城市,对居住建筑采取极为严格的规范限制,使得住宅设计很难有发挥空间。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,我们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,为了城市面貌的美观,也是统一规定“阳台不能晾晒衣物”,但却转换为更细致柔和的管理方式,比如在一些古镇窗台上每周摆放不同颜色的鲜花,既达到美观要求,又增加城市的友好性。相信我们都懂得,好的建筑需要设计,好的城市需要管理。建设一座精美建筑需要几年时间,管理一座城市需要更长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。


西班牙瓦伦西亚(图源网络)




03.

在向城市敞开中

深度链接自然


Q:其实不只居住空间,疫情之下的公共空间也是大众关注点,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设计?


唐志华:对办公建筑而言,尤其是在高密度的CBD中,不应该是封闭的玻璃盒子,应该更关注空间共享与多元体验,在向城市敞开中深度链接自然,满足人们专注、宁静、富有灵感等不同工作氛围需求,真正激发场所价值。


设计首先可以考虑底层架空,将室外场地与架空空间向外打开,把绿化引入室内,让市民自由穿行其中,享受自然绿意。除此之外,在建筑塔楼中间适当增加些通透空间,如通风廊道、遮阳空间、绿色中庭、室外露台等,这些建筑内部“缺口”将外部空气引进,经过垂直绿化过滤后自然流通循环。置身其中,员工将更近距离地接触自然,消融压力。华阳国际的总部大厦对此进行了很多探索实践。


Nanoco 总部大厦(图源网络)

华阳国际总部大厦


对于商业综合体,把封闭的空间打开,是可以尝试的设计思路。当前深圳大部分Shopping Mall以玻璃顶为主,防雨防晒但通风性不够,维持室内宜人的温度需要耗费大量空调与能源。此时,如果将玻璃顶打开,让自然风和阳光自由进入,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调节平衡温度,也给室内增添了自然气息。


The Commons(图源网络)

IKEA Wien Westbahnhof(图源网络)




///




最后,唐志华表示:“会呼吸的建筑”是基于疫情之下的设计随想,让我们从人文、生态视角重新看待城市生活。这需要设计师们从更深、更广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出发,在观察中不断反思,在尝试中敢于突破;也希望相关主管部门适当放开限制,如阳台比例、绿化花池计容面积、底层架空计容面积等。通过多方努力,赋予建筑以更灵活的姿态适应社会变化,共同建设更智慧、绿色、人文的未来城市。


我们相信,在深圳,最好的建筑,是可以遮阳避雨的阴影区。



注:

1.本文所引用的部分项目图片来源网络,仅作学术探讨,侵删

2.头图来源山兮建筑空间摄影


最新新闻